仁济医院特别小分队指导新冠患者“开趴体”,这个动作为何广受医生推崇? 焦点报道
“动作别太快,慢慢吸气。”近日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肿瘤介入科病房里,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田梅梅附身在一位患者旁,帮助他完成俯卧位治疗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为帮助具有重症高危因素等的新冠患者更好通气,仁济医院组建了一支清醒俯卧位通气(Awaken Prone Position)指导小分队,简称“APP小分队”,防止这些患者转为危重症。
这支队伍由护理部牵头,组建于1月1日,由重症护士长、重症专科护士和重症康复治疗师组成,共计20人。
“这支队伍具有丰富的重症病人护理经验,其中,重症专科护士均通过中华医师学会重症专科培训。”护理部主任奚慧琴介绍,他们两人一班,每天在20余个病区中巡查,指导病区护士对符合指征的患者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。
“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在临床运用已有60余年,结果表明可显著改善肺血氧饱和度,降低病死率。自1月1日APP小分队在各病区开展指导以来,清醒俯卧位患者的覆盖率从原来的7.4%提升到95.7%。从治疗效果来看,绝大多数符合指征的患者在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后,血氧饱和度都达到了95%以上(正常值一般为95%-100%)。”
多数新冠高龄患者存在呼吸窘迫问题
为应对新冠“重症高峰”,仁济医院腾挪空间,整合资源,20余个普通病区腾出部分病床用于收治新冠患者。一眼望去,躺在病床上的大多是老人,不少在吸氧治疗。
“多数患者入院时呼吸窘迫,低血氧,需要给氧治疗,存在肺部发炎,少部分是重度肺炎。”田梅梅说,患者中以高龄老人居多。
很多患者入院时,血氧饱和度不到95%,呼吸急促。“越早开展俯卧位通气治疗,效果越好,可以有效让病人避免从轻症进展为重症。”田梅梅表示,“目前收治的患者中,大部分都符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指征。”
在仁济医院制定的住院患者清醒俯卧位通气SOP(标准操作流程)中,除了未行机械通气的成年新冠患者,低氧血症、需要氧疗或无创通气的患者,意识清楚、能自主翻身或配合翻身、能耐受体位改变、并能在呼吸窘迫时进行呼救的患者都被建议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。
为什么推荐俯卧位通气治疗?
我国新冠诊疗方案指出,具有重症高危因素、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、重型和危重型患者,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。
简单说,俯卧位通气就是趴着呼吸。人在趴着的状态下,肺泡充分复张,进行呼吸通气换气。同时受重力作用,肺炎产生的一些痰液也更易咳出。
“‘趴着’是一种简单、安全、经济且有效的呼吸治疗方式。俯卧位通气可以更好改善新冠病毒感染后的胸闷气短、呼吸窘迫等症状。所以我们积极在病房里对患者和家属进行科普教育,倡导‘开趴体’,让病人‘应趴尽趴’,防止病情向重症转化。”奚慧琴说。
俯卧位通气治疗后,76岁大爷呼吸平稳
完整的一套操作要评估患者情况、摆体位、照顾好患者身上的氧气管道,以及观察患者的面色和生命体征变化等。对重症患者行规范的俯卧位治疗尤其耗费人力,需要医生、护士和家属的共同配合。
“有些护士和家属没充分认识到俯卧位通气的治疗效果,觉得操作麻烦,还有些病人认为趴着不舒服,就不太愿意开展俯卧位通气。我们小分队的任务就是通过巡查各病区,对有指征的患者现场实施俯卧位操作,以此带动普通病房的护士切实落实该项治疗。”田梅梅说。
“1月1日,我在肿瘤介入科病区为35床病人进行清醒俯卧位通气治疗后,他的氧饱和度在5分钟内就从92%上升到95%以上,旁边36床患者的家属看到后觉得不可思议,表示也愿意让患者试一试。”
36床患者张大爷(化名),今年76岁,本身有糖尿病,感染新冠后,引发病毒性肺炎,呼吸困难,伴有胸闷气急,在Highflow高流量吸氧且氧浓度达80%的情况下,指脉氧的氧饱和度只有92%。
“爷叔,你身体慢慢翻过来,一只手臂往上放,另一只手臂贴身侧放置,像是在游泳一样,对,慢慢吸气。”
田梅梅弯着腰,几乎趴在张大爷耳边,一边帮他调整体位,一边密切关注着老人的呼吸频率。与此同时,几位护士一起帮他翻身、调整卧姿。10分钟内,老人指脉氧的氧饱和度就达到97%。
一般来说,一次俯卧位治疗建议每天不少于12小时,中间可休息2-3次,但很少有患者能坚持下来,他们中有些由于姿势不准确,用手臂做功发力支撑身体,卧了一个小时直喊“累”,此时APP小分队就会出动,帮他们及时调整姿势。
经过一段时间的俯卧位治疗后,张大爷的情况明显改善。1月4日,他已改为鼻导管吸氧,氧饱和度维持在96%。
田梅梅说,“APP小分队巡查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指导和干预,帮助患者改善呼吸状况,避免从轻症发展成重症,也希望所有病区的医生和护士都认识到俯卧位通气治疗的确切效果,让这种呼吸治疗方式全面铺开。”
作者:唐闻佳金恬恬
编辑:唐闻佳
责任编辑:樊丽萍
*文汇独家稿件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