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村BA”“村超”走红,爆火之后路在何方? | 睡前聊一会儿
睡前聊一会儿,梦中有世界。听众朋友们,晚上好。
上个月底,火遍全网的贵州“村超”迎来决赛。最终车江一村队以总比分6:5惊险夺冠,为这项历时2个多月、共98场比赛的精彩赛事画上圆满句号。眼下,“村BA”西北赛区比赛也在宁夏固原吹响哨声,正如火如荼展开。从去年到今年,“村BA”“村超”在全网走红,惊喜不断之后人们也在思考其未来发展的出路。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件事。
人们为什么喜欢乡村体育赛事?接地气和有活力是最主要的原因。“村BA”“村超”赛事现场,不仅有各行各业的人挥洒汗水、追逐梦想的火热比拼,更有独属于乡村特色的“土味”场景:赛前进场,群众身着民族服饰,肩挑特色美食;中场休息,侗族大歌齐声唱响,各式舞蹈轮番展演;观众席间,糯米饭、腌鱼、卷粉等特色美食滋润味蕾,以飨游客。民族、地域特色满溢,美食、美景充斥,把观众的感官充分调动起来,丰富了体育比赛的元素,展现乡村体育赛事的特有魅力。
(资料图片)
乡村体育赛事为啥首先在贵州走红?一方面是群众基础好、参与人数多。贵州台江县的“村BA”,源自一年一度的“吃新节”。当地人热爱篮球,有“逢节必比赛、比赛先篮球”的风俗习惯。因“村超”火爆出圈的贵州榕江县,当地老百姓从上世纪90年代就自发组织在露天球场比赛。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坚持群众主体、突出地方特色。政府到位不越位,群众添彩不添乱,充分融合民族文化和非遗文化,共同汇聚成乡村体育赛事爆火的“神奇密码”。
“村BA”“村超”给当地留下了什么?过去只是村民们闲暇娱乐的运动,如今成了全网关注的文化现象,给当地带来了文旅融合的新契机。以榕江为例,今年5月接待游客107万人次,同比增长39%,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.41亿元,同比增长52%。同时,随着知名度在全国打响,带动地方农特产品“出山”成为可能。乡村体育赛事不仅成了当地对外宣传的名片,也成为人们重新认识乡村、凝聚发展合力的渠道。承载乡愁记忆、映照火红生活的乡村新貌展露无遗,快乐运动、自信阳光的精神面貌为之一振。从冒热气到聚人气,不仅是体育赛事,更是乡村建设。
江苏省如皋市城北街道陆桥村首届“村BA”篮球场上,城北街两支村级篮球代表队正在展开冠军争夺战。吴树建摄(人民视觉)
以上三个问题的答案,已经让乡村体育赛事的出路跃然纸上。要想继续走下去,并且走得更好更远,仍需坚持“人民体育人民办、办好体育为人民”的理念,留住浓浓“村味”,锁住层层“土味”。放眼全国,做活乡村体育赛事,不能简单把贵州的成功经验“复制粘贴”,而是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发展基础,因地制宜,因势利导,同时重视受众基础,确保赛事参与感强、可嫁接性高,拉动城乡协同联动。
火热的,不仅是篮球、足球。今年以来,乡村体育赛事蓬勃发展,多地龙舟大赛、海南文昌“村排”,持续上演精彩场景。借助特色赛事吸引流量,带动地方农、文、旅、体融合发展,成为很多地方不约而同的选择。与此同时,“村”字头的风也吹到了体育之外的领域,“村晚”“村秀”层出不穷。精准对接个性化、细分化市场,挖掘符合自身需求的文体活动、周边产品,打造独具特色的“乡村IP”,打开了乡村振兴新思路,让人倍加期待。
此前,有记者去“村超”冠军队所在的榕江县车江一村采访,问当地村民:如果“村BA”“村超”不火了,怎么办?卖水果的杨永兰回答很冷静:“那就把摊位挪回去,没‘村超’还不做生意了?”卡车司机杨永利是本村铁杆啦啦队员,听到这个问题时疑惑地瞪大了眼睛:“热度没了,还不踢球了?”朴素又真诚的回答让我们看到,当红火的乡村体育赛事落下帷幕,当地老百姓对体育和生活那份真挚的热爱仍在继续。体育搭台,乡土文化和烟火气息在此汇聚,传统的“送文化下乡”正在变为“育文化在乡”。乡村肥沃的土壤不仅能产出一饭一蔬,更能滋养活力满满的特色文化、哺育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。
这正是:
村超落幕,文化生活不止步。
各地尝鲜,乡村振兴思路宽。
大家晚安!
(文 | 苏滨)
标签: